WFU

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中醫皮膚科常用方劑--荊防敗毒散





之前看到敗毒散系列時,都覺得這個方沒有效,為什麼這麼說,先來看看荊防敗毒散的組成好了,荊芥,防風,柴胡,茯苓,桔梗,川芎,羌活,獨活,枳殼,甘草,生薑,前胡,薄荷,茯苓,裡面沒有一味是清熱解毒藥,這...治療皮膚病怎麼會有效?

依照西醫的理論這方治療皮膚肯定是無用的,為何?就西醫的看法,皮膚病十個有十個都是發炎,既然是發炎,你沒用上任何的清熱解毒藥,對皮膚病怎麼會有效勒?

但這就是中西醫看皮膚不太一樣的地方!

先來看看這個方,出自於攝生眾妙方,原方叫做人參敗毒散,主要組成是人參,羌活,獨活,前胡,川芎,枳殼,茯苓,桔梗,甘草,主要治療正氣不足,外感風寒濕,頭痛,身體痠痛,無汗,痰多,胸膈痞悶,脈浮重按無力者。

最主要問題還是外感!用現代西醫生理學的觀點來看,就是感冒後,頭痛,肌肉痠痛,外加有點腸胃症狀,跟呼吸道症狀,簡單來講就是感冒初期症狀!




古代中醫沒有顯微鏡,不知道有細菌病毒,但是發現只要有感冒症狀(中醫叫做感外邪),人體只要汗流出來很快身體發熱畏寒的症狀就會消失,從最有名的桂枝湯,麻黃湯,用的都是這個概念,中醫稱這類要叫做解表藥,只不過這個方用的是羌活,獨活這類的藥解表,另外病人因為有頭痛腸胃,還有呼吸道的症狀,加上人虛,所以又加上了一堆緩解症狀的藥(桔梗,前胡化痰,川芎治頭痛,枳殼茯苓治脹氣,人參補虛),最後就組成了這個方!

那這個方為什麼又會和皮膚病扯上關係?重點還是那兩個字:外感,阿統醫師的觀點,甚麼是外感?可能是細菌,病毒,或是過敏原,進到身體內所產生的種種反應,人參敗毒散的適用範圍包括皮膚,消化道,呼吸道都有受到影響,而荊防敗毒散,則著重在外邪對皮膚的影響。

所以,綜觀荊防敗毒散裡面光是跟解表有關的藥就有荊芥,防風,羌活,獨活,柴胡,薄荷這六味藥,比原方人參敗毒散多了四味!而這些解表藥,對於改善皮循環,降低體溫是很有效的!雖說這些藥很多都是屬於溫性藥,但是作用在皮膚上,反而可以讓皮膚散熱更快,降低皮膚溫度,自然很多皮膚的症狀就能解除,對於一些免疫系統造成的皮膚病,像蕁麻疹,接觸性皮膚炎,濕疹,自然有一定程度的效果。



但是綜觀這個方,雖然能有效降低體表溫度,但是對於感染性的皮膚病,效果可能就不好,所以在治療一些感染性皮膚病時,抗菌藥像金銀花,連翹,或是黃連解毒湯,就要加上去要不然光只有解表,沒有針對皮膚內部發病的原因處理,效果一定不好!

另外這個方另外有一個好處,就是方中有枳殼,生薑,甘草,這些腸胃藥,在古代認為解表,要有汗源,簡單來講你要發汗,身體要有汗可以發,而身體的汗,來源還主要還是來自腸胃對食物吸收,所以多少會加上一些腸胃藥,一來增加汗源,二來也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,三來也可以預防我們在治療皮膚病加太多苦寒藥,傷到病人脾胃,當然枳殼跟桔梗也是個藥對,古書是說一升一降可以調理身體的氣機。

後世對這個方也有很多是延伸,像十味敗毒散,就是從這個方變化出來的。

當然我們用這個方治病時,還是要詢問一下,如果病人平時就不易流汗的,脈又浮的(表示邪真的在表),那用上這個方,命中率就會高些,但是如果本身就很容易流汗,但皮膚溫度仍很高那可能邪已入裡,清裡熱的藥(像石膏知母)就要多加些,療效才能再提高!


延伸閱讀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